中国的蛾之最
翅展180-210毫米。前翅顶角显著突出,体翅赤褐色,前、后翅的内线和外线白色;内线的内侧和外线的外侧有紫红色镶边及棕褐色线,中间夹杂有粉红及白色鳞毛;中室端部有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缘黄褐色并有较细的黑色波状线;顶角粉红色,内侧近前缘有半月形黑斑一块,下方土黄色并间有紫红色纵条,黑斑与紫条间有锯齿状白色纹相连。后翅内侧棕黑色,外缘黄褐色并有黑色波纹端线,内侧有黄褐色斑,中间有赤褐色点。
江西、福建每年发生两代,成虫在4、5月及7、8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茧中过冬,成虫产卵于主干、枝条或叶片上,有时成堆,排列规则。
寄主:乌桕、樟、柳、大叶合欢、小蘖、甘薯、狗尾草、苹果、冬青、桦木。
分布: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
翅展90一110毫米。体白色,触角黄褐色,前胸前缘紫红色,肩板后缘淡黄色;前翅粉绿色,外缘黄色;中室有1个眼纹,中央粉红色,内侧有较宽的波形黑纹,间杂有白色鳞毛,外侧黄色有黄褐色轮廓;外线黄褐不明显。后翅后角的尾突延长成飘带状,长达85毫米;尾突橙红色,近端部黄绿色,外缘黄色,中室眼纹粉红色,不甚明显,外线不显著。一年发生两代,成虫4月及7月间出现,以蛹在附着于枝条上的茧中过冬。
分布:贵州、福建、西南。
翅展110毫米左右。体翅土黄色,前翅中带污白色,比较直,前缘上有黑白相间的节纹,中带及翅基间有棕色散条纹,中带外侧浅棕褐色,外缘色较浅。后翅中带没有前翅中带明显;翅基多绒毛,靠外缘有棕色波状散纹,外缘有5枚齿形突和1条尾带,棕色间有白色。
分布:华南。
翅展154毫米。体色黄褐,与青球箩纹蛾相似,但体型特大,体色较黄。前翅中带上部外缘不是凹弧形而是齿状突出;前翅端部不是灰斑而是桔黄斑,其中三根翅脉上有许多"人"字纹。后翅中线曲度较大,翅基部微黄;后翅外缘下只三个半球形斑,其余成曲线形。胸部和腹部背面黑色,有黄褐边线,腹部背中线显著。幼虫前胸背板黄色有黑纵条纹,幼龄期第10及11节上有直立角突,胸足红褐色,有黑道发亮。
分布:云南(昆明)、四川、湖北(长阳)、台湾;印度。
翅展160毫米左右。体翅蓝灰色;胸部背板黄褐色;腹部灰色,披有端部白色的较长鳞毛,近端部有三条灰色纵带,纵带下方有黑斑。前翅各横线不显著,自翅基至顶角有斜向的白色带,并散布有紫黑色细点,自顶角至后缘中央有三条连续的紫黑色斜纹;外缘锯齿状;缘毛灰褐色,外缘线呈波状紫黑色;中室端有三角形紫黑色斑一个。后翅褐灰色,近后角有白色和紫黑色条斑,外缘线黑紫色,缘毛黄色,端部灰黑色。前、后翅反面桔灰色,有紫色散点。一年发生一代,成虫5月初出现。
寄主:梅、杏、李、桃、樱桃等蔷薇科植物。
分布:四川(灌县青城山)。
翅展雌126-141,雄101-118毫米。体翅红褐到赤褐色,触角灰黄到灰褐色,头、前胸赤棕色,中、后胸棕褐色,足、腹部棕红色略带桔黄色。体翅覆盖着长的鳞毛,胸部鳞毛密而长。前翅由前缘中间到后缘有两条横线,外横线内侧衬以谈色纹,两线间形成的宽带下部稍窄,外缘区隐现黄褐、褐色斑纹。后翅前半部色泽稍浅,略带黄褐色;前、后翅均有丝样光泽,前翅最明显。成虫6月份出现。
分布:福建、广东、云南
别名:广东油桐黑刺蛾。
翘展46-65毫米。下唇须长,向上伸过头顶,端部毛簇整个白色。头和胸背黑褐色;腹背橙黄色,背中央从第三节开始每节有1条黑褐色横带,末节黑褐色。前翅暗褐色到黑褐色(雌蛾色较淡),满布银灰色鳞片,缘毛基部褐色似成一带,端部淡黄色。后翅基部1/3和后缘黄色,其余黑褐色,外半部翅脉淡黄色,缘毛同前翅。本种幼虫腹面黄色,背面绿色,有两列浓密枝刺,第8节背面有1条红、白、蓝色横纹,臀节具黑点。
寄主:枣、柿、咖啡和玫瑰等。
分布:江西、福建、广东、四川、云南、浙江、台湾;缅甸,锡金,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
翅展雄33-40,雌48-59毫米。 头白色,触角间毛丛黑色;下唇须短,第1-2节下面及顶端白色;胸部黑紫色,有白斑,翅基片上有一斜白斑,后胸两侧各有一撮黄灰色的长毛丛;腹部各节背面一半是黄色,一半是黑色,腹面淡黄色。前翅紫黑色,充满许多白色斑点和短条纹,在中间有一条锈红褐色斑由基部通向外缘,在近外缘处扩大呈三角形的桔黄色区。后翅广,半卵圆形,桔黄色,由内缘到1/2外缘的臀角区里密布大小不同的黑色圆块状斑。
寄主:槭、灰木、山茶、犬樟等。
分布:华东、西南;日本等地。
体长45一47毫米;翅展127-131毫米。头部及胸部暗棕色,头及颈板带紫灰色,胫节基部有黄白点;腹部黑棕色,背面有蓝色闪光。前翅暗棕色,有霉褐色调,散布黄白点;环纹为1黑点;肾纹大,褐色,后部内突,中央有黑棕纹;在中室下角外及肾纹外后角处各1条白纹,翅尖至3脉近基部有1霉褐色斜线,5脉中部至臀角有1条波状线。后翅黑棕色,有蓝色闪光,近臀角有1块大红斑,中央白色。雌蛾前翅一色。
分布:广东、云南;锡金,印度。
案
锚纹蛾 Pterodecta felderi Bremer
|
鸟目大蚕蛾 Salassa lola Westwood |
翅底白色,有粗条黑纹,前、后翅的外缘有淡黄色斑;雄蛾触角锯齿伏,雌蛾触角丝状;腹部有黑色横纹,腹末有黄色毛丛。
分布:华中、华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等地。
别名:砌石灯娥。
雌翅展65-72毫米。头、胸黑色,颈板前方具黄带,翅基片外侧前方具黄色三角斑。腹部黄色、背面基部黑色、背面中央具黑色纵带、腹部末端及腹面黑色。前翅黑色;内线黄白色,在中室处有一黄白带与翅基部相连;内线至外线间的前缘为黄白色边,后缘在内线至臀角间有黄白色边;外线黄白色;缘毛黄白色。后翅黄色,横脉纹黑色,亚端线为一黑色宽带、其中间断裂。老热幼虫黑色,具灰黄色毛,毛疣暗色,刚毛顶端白色。白天隐蔽,夜间取食。
寄主:枸子属植物。
分布:河北、内蒙古、新疆;欧洲,西伯利亚,蒙古。
别名:玉钳魔目夜娥。
体长26-28毫米;翅展86-90毫米。头部及胸部褐色,后胸有白毛。腹部灰褐色,第一节背面有黑横条,2-4节背面有白色横纹。前翅褐色,内线黑色外弯,内侧微白;肾纹有赭色黑边,后端二齿形外伸;中线黑色,外侧衬白色、半圆形绕过肾纹,在2脉近基部成一内凸齿,然后极度内斜;外线黑色,外侧衬白色,中部呈锯齿形或稍外凸,亚端线白色,不规则波浪形,外侧有1列黑纹,前后端内侧带黑色,前端有一白色斑。后翅褐色,内线黑色,外侧衬白色,中线白色,细波浪形;亚端线黑色,不规则波浪形,内侧衬间断的白色。
分布:湖北、江西、四川、广东;日本,印度,斯里卡,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体长20毫米左右;翅展49毫米左右。头部及胸部蓝黑色,下唇须第1节下缘及第2节前后端有粉黄斑,额上方有1粉黄条,颈板及胸背均有粉黄条,足有粉黄斑;腹部蓝黑色,基部几节背面有粉黄斑,臀毛簇粉黄色(雌蛾为蓝黑色),腹部腹面粉黄色,侧面有蓝黑斑(雌蛾则为蓝黑色,侧面有粉黄斑);前翅底色粉黄,中部为蓝黑色棒状条,带许多同色的辐射条,在前线有l0条,外缘有6条,后缘有6条及1块状斑,棒状条前缘有4个粉黄点,后缘中部有1个粉黄点,外半部有4条灰蓝色波浪纹;后翅基半部褐黑色,前缘及外半部粉黄色,有3黑纵条。
分布;广东、台湾;印度等。
翅展110-120毫米。体棕红至黄褐色,后胸背有赭红色毛丛,腹部各节间有红褐色及黄褐色环。前翅棕褐色,并散布黄色鳞毛,基线粉白色;中线由锈红色横带及半透明白点组成,倾斜度大;外线棕色齿状较垂直;亚外缘线锈黄色,不甚明显;后角宽大钝圆;中室有较大的粉绿色蝌蚪形斑,斑的外缘及上缘有黑色边。后翅基部有较长的棕黄色绒毛,内线粉白色,中线及外线棕褐色波状,中室有极似猫眼的大斑,斑的一半呈半透明蝌蚪形,另一半黑色,外围有白色及棕黑色圈、斑的外围有杏黄色镶边,上侧有黑色眉状半月环,斑的外侧有由半透明点组成的横带。
分布:陕西(秦岭)、福建、湖北。
体色鲜黄有黑斑,翅的正反面色泽花纹均一致,内外线呈波状,央有碎黑斑,外线以外呈放射状条纹。此娥系中国特产,森林害虫。
分布:华北、华中、华西、华东。
翅展雄46,雌52毫米。头及胸金黄色,下唇须第3节及触角黑色;胸部、颈片及领片有成对带金属闪光的黑斑;中胸节背面有一黑点;前翅基部金黄色有2枚黑斑,两枚方形的前中斑,中域灰白,前缘下侧有两个锯齿形斑,另侧有椭圆形白点,外域黑色,翅脉上有白线。后翅白色,沿翅外缘一半蓝黑色;前、后翅缘毛灰色。
分布:海南岛;印度,锡金,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尼西亚。
翅展100-125毫米。 胸部背面有骷髅形斑纹,眼点以上有灰白色大斑。腹部黄色,各节间有黑色横带;背线青蓝色较宽,在第五腹节以后盖满整个背面。前翅黑色,有微小的白色点及黄褐色鳞片间杂;内、外横线由数条深浅不同色调的波状纹组成,顶角附近有较大的茶褐色斑,中室有一灰白色小点。后翅黄色,中部、基部及外缘处有较宽的黑色横带三条,后角附近有灰蓝色斑一块。每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冬。成虫7月间出现。
寄主:茄科、豆科、木犀科、紫葳科、唇形科等植物。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
体长21-23毫米;翅展60-62毫米。雄蛾头部及胸部黑棕色泛紫色;下唇须基部红色。腹部背面大部黑棕色,端部及腹面红色。前翅黑棕色泛紫色,内线黑色,肾纹后部膨大旋曲,边缘黑色及白色;外线双线黑色,"〈" 形,两线相距宽;亚端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端线双线黑色波浪形;顶角至肾纹有一隐约白纹。后翅黑棕色,端区较灰,中线、外线黑色,亚端线双线黑棕色。雌蛾头部及胸部褐色,胸部背面带淡赭黄色;腹部背面大部黑棕色,有淡赭黄色横纹,端部及腹面红色。前翅淡赭黄色泛褐色;内线内侧有2条黑棕色斜纹,外侧有1黑棕色宽斜条。后翅色同前翅,内线双线黑色粗,中线黑色外侧衬淡黄色,亚端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内线粗,其内缘直。
寄主植物:合欢。
分布:辽宁、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福建、云南、广东;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缅甸,马来西亚。
大型蛾类,形如凤蝶,后翅具一尾状突起,形如飘带,黑色有红白色斑纹,颇为美观。此科仅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只1属,不到10种,大部种我国都有。当受干扰时,成虫头部后方能分泌一种黄色粘液,以资防护。幼虫体壁密布蜡腺,能排出白色粉末,或成为白色蜡线状。
缘发达,触角双栉形,前足胫节具1距,中足胫节有1对中距,后足胫节有2对距;前翅中室有1条叉状脉,横贯中央;后翅亚缘脉特别延长,与第一、二径脉组成尾带;翅僵发达或不发达。
头及腹部大部分桔红色,腹背有若干黑斑,不很规律;胸部大部分黑色;翅底灰黑色有白斑,白斑多少有变化,翅外边有时有一列粉红点,但各标本有变化,与性别无关。
分布:云南(西双版纳);缅甸,印度。
翅展雄62,雌77毫米。雌雄相似,触角及身体上侧蓝紫色有闪光,下部及两侧有白斑点。双翅褐黑色有多枚小白点,翅顶蓝色,雄蛾后翅经常有白条,雌蛾后翅很少有白条;前翅有时有条纹,腹部蓝褐色,腹节两侧及腹面有一对白斑。成虫在广西7月中旬、云南9月出现。
分布:广西、云南;印度,锡金,不丹,斯里兰卡,缅甸
别名:马尾松斑娥。
翅展72毫米。头、胸及腹蓝黑色,腹部下方有黄色带。前翅蓝黑色,前缘以下有两条红色长带,中室下侧有三条黄线,Cu1 和Cu2脉间有一红斑,中室末端有一白点及六个白斑。后翅蓝黑色,沿前缘有一红带,中室内有二红斑及四个红黄斑,中室以下有五个红黄斑。幼虫为害马尾松针叶。
分布:四川、云南、西藏;印度。
翅展5l毫米。形似粉蝶,白色黑脉;前翅前缘有一条橙黄色带,间以黑色点纹,有三条黑纹伸到中室,外缘为黑色宽带,中间橙黄,呈齿伏,前方有三个黑圆点;后翅外缘为一宽黑带,中间橙黄新月形。
分布:西藏、四川。
翅展44-56毫米。头黄色,颈板黄色,额、头顶、颈板、肩角、胸部各节具一黑点,翅基片具黑点 2个;腹部白色、末端黄色,背面、侧面具黑点列;前翅白色,翅脉暗褐色,中室中部有一暗褐色横纹,中室端部有一暗褐色斑,Cu2脉基部至后缘上方有暗褐纹,Sc脉末端起至Cu2脉之间为暗褐色斑,臀角上方有一暗褐斑,臀角上方至翅顶缘毛暗褐色;后翅白色,中室下角处有一暗褐斑,亚端线暗褐斑纹4-5个。
寄主:柑桔、狗舌草、菊科、无花果。
分布: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河南、四川、云南、西藏、台湾;日本,印度。
蝶
鹿彩虎蛾 Episteme adulatrix Kollar
|
翅展64-86毫米。本种底色较浅,前翅闪光不显著,斑点白色、较大,仅基部和前缘区的斑点稍黄;后翅白色,翅脉暗褐色,暗褐色纹较淡。
分布: 四川、云南;锡金,印度,缅甸等。
蛾类的幼虫大多是植食性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与人类争夺自然资源,特别是对农作物的危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葡萄虎蛾(花丽虎) Seudyra subflava Moore
|
天蛾科的幼虫大而粗壮,圆柱形,光滑,第8腹节上有1个尾状突起,叫尾角。这是天蛾科和蚕蛾科所独有的。体色多数呈绿色,也有其它颜色的,有的侧面有斜纹或眼状斑。休息时常将身体的前部高高举起,头缩起向下,长时间不动。农业害虫有豆天蛾、甘薯天蛾、茄天蛾、桃天蛾等。
昆虫也能啃金属(二尾舟蛾)
|
幼年拟态(桑褶翅尺蠖) Zamacra excavata Dyar |
粘虫是害虫阵营中的一员大将,属鳞翅目夜蛾科。粘虫蛾子像飞蝗一样,能成群结队远距离迁飞,它们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可飞行40-80公里,并可不停顿地连续飞行七、八个小时,飞行高度约二百米。如果这群飞蛾在某个地区停下来产卵的话,那么那个地方粘虫就会大发生。由于粘虫蛾是夜间飞行而白天隐蔽,很不易被人发觉;所以能发现幼虫危害时已经是相当惊人了,人们因此称它们是暴发性的害虫。幼虫把一处庄稼吃光后又成群结队地迁移它处,速度快而又行动一致,就像军队行军一样,所以人们又叫它为"行军虫"。我国各地遭受此虫危害是很严重的。
1970年云南省粘虫大发生,有的地方一个人一早上可捕捉幼虫两三挑。发生数量一亩地多至二十多万头,仅宜良一个县捕捉到的幼虫即达二百七十多万吨。人们在田埂上望去,只见黑压压一大片,嚓嚓之声令人毛骨悚然。随着栽培制度的改变,粘虫发生显著加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1970年一1978年全国共有六次大发生,1977年全国粘虫发生面积达1.8亿亩。
多年来,有关的科学研究单位密切协作,通过标记回收,海面捕蛾以及对各地粘虫发生规律的分析研究,基本朋确了粘虫的越冬以及远距离季节性地南北往返迁飞危害的规律,为进一步提高预报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老熟幼虫体长46-55毫米。头较小,黑色。体黄褐色,密被棕黄色长毛。中胸及腹部第1腹节背面各有横列的黑点4个,第7-9腹节背面各有黑色毛瘤1对。胸足、腹足黑色。
一年发生2-6代,老熟幼虫在地表落叶中或浅土中吐丝粘合体毛作茧越冬,北方第一代成虫于5月份羽化,第二代成虫于7-8月间羽化,成虫白天在寄主叶下栖息,夜间交配产卵。卵块的卵粒排列成行,每块有卵数十粒至百粒。初孵幼虫群居叶背,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大龄幼虫咬食叶片,只留主脉和叶柄。幼虫爬动速度极快,遇震动有落地假死、身体卷缩成环状习性。
杂食性,主要种类有大豆、棉花、玉米、甘薯;马铃薯、蓖麻、桑、瓜类、绿肥、十字花科蔬菜等植物。
分布:华北、华东、湖北、四川、云南;日本,朝鲜,菲律宾。
老熟幼虫体长49-55毫米;头棕黑色,单眼区黑色;前胸小,自中胸开始膨大,后胸及腹部第1节特别膨大(又称大头虫),黄褐色,背面有黑色纵条,两侧各有眼斑1对,很象蛇头,似乎将脸变到了胸腹连接处。腹部背线至气门上线灰绿色,气门线灰白色,腹面黑褐色,各体节有不规则的黑纹,气门黑色,围气门片灰黑色,胸足黑色,腹足褐绿色。初孵幼虫全体漆黑色,有光泽,并带有粘液。
一年发生两代,以蛹在石缝及较潮湿的枯叶碎渣层中过冬。成虫 5月下旬开始羽化,产卵于叶背或嫩梢上,常排列成块状,每块40一70余粒,每雌可产卵600拉左右。6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期28日左右,幼虫常吐丝下垂,悬于空中借助风力摆动转移他叶为害。
幼虫为害柿、黑枣、木撩、核桃等,但发生严重时也取食多种果树、林木、油料、农作物等的叶片。
分布:河北;河南、也西、四川、安徽、台湾;日本,朝鲜。
许多鳞翅目昆虫的幼虫都有群居的习性,特别是在低龄期,它们经常头挨头整齐地排成一行取食。有些种类在3龄以后即分散取食,有些则整个幼虫期都群集危害。巢蛾科的许多种类都能吐丝结巢,并在巢内群集。
刺蛾科的幼虫椭圆形,或称蛞蝓形,其身体上有枝刺和毒毛,触及皮肤立即发生红肿,痛辣异常,俗称"痒辣子"、"火辣子"或"刺毛虫",中名故称刺蛾。幼虫大多数种类为害经济作物、树木和果树等叶子。
舟蛾科的幼虫体色大多鲜艳具斑纹,体形常较特异。本科幼虫静止时常靠腹足固着,头尾翘起,受惊时不断摆动,形如龙舟荡漾,早有舟形虫之称,也是本科中名之由来。幼虫食叶,大多是阔叶树害虫,常发生在森林、防护林、行道树和苗圃,部分种类危害果树和竹子,少数种类危害禾本科农作物。
评论